欧·亨利是其笔名,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国以及美国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出身于纽约的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父兄都是美国颇具声望的哲学家。由于家境富裕,亨利·詹姆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多种语言。詹姆斯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对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詹姆斯是同性恋者。他与同时代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保持着长期的友谊。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纳撒尼尔·霍桑。19世纪前半期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 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重讲一遍的故事》等,长篇小说《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人像》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
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Robert A. Heinlein,1907年7月7日-1988年5月8日)是最有影响和争议的美国硬科幻小说作家之一,被人称为科幻先生(Mr. SF)。
约瑟夫·海勒,美国小说家。“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1998年兰登书屋评选的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此书名列第七。于1999年12月12日在纽约东汉普敦的家里由于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6岁,他的逝世给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易填补的一个空缺。
阿瑟·克拉克,英国国籍,现当代最出色的科普、科幻双栖作家,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联合国、NASA和互联网都从他的书中受益。他是撰文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的第一人,被誉为“世界通信卫星之父”。克拉克的代表作品有《童年的终结》、《城市与星》、“拉玛系列”、“奥德赛系列”等。这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不衰。
奥森·斯科特·卡德生于华盛顿州里奇兰,在犹他州长大,分别在杨百翰大学和犹他大学取得学位,1985年是卡德作家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凭借《安德的游戏》,卡德一举成名,从此跻身于一流长篇科幻小说作家的行列。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1913~1987)美国科幻大师,现代科幻小说的缔造者之一,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第一届得主。是继阿瑟·克拉克、罗伯特·A·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大师之后,美国科幻小说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对美国科幻的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科幻史上有两件大事与贝斯特密切相关:1942年,他加入DC动画公司,参与了“超人”和“蝙蝠侠”两大超级动画英雄的创造;1953年,他以一部《被毁灭的人》见证了“雨果奖”——这一世界科幻大奖的诞生。
艾莉丝·希柏德(Alice Sebold)出生于1963年9月6日,美国著名的小说家。2002年出版的小说《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得到相当良好的社会评价,使她跻身为美国畅销作家之一。
波尔?安德森(Poul William Anderson)(1926年11月25日-2001年7月31日),美国科幻界的元老级作家,是黄金时代涌现出的优秀作家之一。他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里斯托市,父母原籍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二战爆发前他曾在丹麦,1948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从事物理学工作,开始创作科幻小说。2001年7月31日因癌症逝世,享年74岁。
2009年1月27日,美国作家、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约翰·厄普代克因肺癌在马萨诸塞州去世,终年76岁。厄普代克一生发表了大量体裁多样的作品,包括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贝克三部曲”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其中,《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使他分别于1982年和1991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厄普代克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诺·文奇,1944年10月2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沃克莎市,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作为塞伯朋克流派中活跃至今的作家,弗诺·文奇拥有极高的声誉,在硬科幻小说写作方面很有一手。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处,尤以细节的缔造和令人惊叹的预见力着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超人剧变”(或“天人剧变”)。
杰克·伦敦(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美国作家中唯一一位被提名参加总统竞选的人,当时他任社会党领导人。杰克·伦敦是个很高产的作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出版了五十一部著作。他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充满筋肉暴突的生活和阳刚之气,在现代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美国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称他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杰克·威廉森 杰克·威廉森美国科幻小说的大师级作家.1908年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代表作有《永远的地球》、《石柱门》、《月亮孩子》。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美国作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城,原籍是加拿大,早年因对学习感到厌倦而辍学求职。他的作品大多数都带有自传性质。其中代表作《在路上》讲述了一群美国青年,为了追求自由,发展个性,以流浪、性爱和吸毒等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部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美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由于“垮掉分子”一词最先见于凯鲁亚克的小说,也由于他的小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垮掉的一代”的生活和思想,因此凯鲁亚克被公认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他自称在文学上有一番抱负,后因批评界不肯严肃对待他的作品而感到愤懑,最终酗酒而亡。
洛伊斯·麦克马斯特·比约德,194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是迄今为止获奖最多的女性科幻作家。 比约德九岁起开始阅读科幻小说,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她的大学时代。成为小说家之前,比约德曾沉迷于生物学,在1985年发表处女作《以物易物》后。很快就凭借中篇小说《悲悼的群山》荣获1989年的星云奖。
罗伯特·谢克里1928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曾参加朝鲜战争,回国后就读于纽约大学,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1951年,他开始向一些一般杂志投稿,不久就开始为一些高级杂志撰稿。是美国公认的以幻想奇绝而著称的科幻作家,主要成就在短篇科幻小说创作上。
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1945年3月24日-)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帮助重塑恐龙的现代理论,特别是为部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理论提出佐证。罗伯特·巴克与他的导师约翰·奥斯特伦姆,一起发起正在进行的恐龙文艺复兴(dinosaur renaissance)古生物研究,1975年4月开始,罗伯特·巴克于《科学美国人》杂志中内首度提出恐龙文艺复兴。他专攻的领域是生态环境和恐龙的行为。 罗伯特·巴克主张恐龙是有智慧、行动快速、适应能力强的温血动物。1968年,他出版了第一篇论述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论文;1986年,他出版了一部开创性作品《恐龙异说》(The Dinosaur Heresies);他是首位将异特龙亲龙在巢中照料后代的证据揭示给世人的学者;此外,罗伯特·巴克是曾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以及1992年PBS制作的电视剧《恐龙!》的顾问。他还从恐龙族群数量的变化中发现证据支持尼尔斯·艾崔奇和史蒂芬·古尔德的间断平衡理论。罗伯特·巴克目前担任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馆长。
马拉默德(Malamud,Bernard1914~1986),美国作家。1914年4月26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俄国犹太移民家庭,1986年3月18日卒于纽约,代表作有《店员》、《伙计》、《新生活》等。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英文: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贝娄考入芝加哥大学。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思辨,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作家。曾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七五年,还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托马斯·鲁格斯·品钦(英语:ThomasRugglesPynchon,Jr,1937年3月8日-)是一名生于纽约的美国作家,以写晦涩复杂的小说著称。品钦来自长岛,曾于美国海军服役两年,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英语学位。在于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早期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后,他开始创作他赖以成名的长篇小说:《V.》(1963年),《叫卖第49组》(1966年),《万有引力之虹》(1973年),《葡萄园》(1990年),《梅森和迪克逊》(1997年)和《抵抗白昼》(2006年)。品钦被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视作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是麦克阿瑟奖和布克奖获得者,并几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特德·蒋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杰斐逊镇,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 特德·蒋的作品不多,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总共发表的作品只有八篇,且都是短篇或中篇。尽管如此,他在美国科幻界却享有很高的声誉。个中原因很简单:他的作品虽少,却几乎篇篇称得上精品。八篇小说让他捧回了包括雨果奖、星云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的奖杯。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仇敌;一个爱情故事》和《童爱》等。
以撒·艾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与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亚米契斯,1846年出生于意大利。那时的意大利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国内正酝酿着爱国主义,这股风潮自然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这首先是因为作者读他所描写的对生活的熟悉,特别是对孩子心理入木三分的洞察,写来就自然生动,给人印象深刻。其次是由于作者拥有一颗孩子般纯真的爱心,使作品拥有一种统美的情感。
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4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曾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1947),用非英雄化的手法反映游击队的生活。五十年代问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分为两半的子爵》(1952)、《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部曲使作家获得世界声誉。随后发表的作品《宇宙谐趣》(1965)、《看不见的城市》(1972)、《如果一个冬夜,一个旅行者……》(1979),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后现代主义的特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1956)是他长期搜集、研究意大利各地区童话的结晶,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翁贝托·埃可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埃可的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 ,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
格拉齐亚·黛莱达(意大利语:Grazia Deledda,1871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意大利萨丁岛自然主义流派作家,1926年凭作品《邪恶之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3年出版的《EliasPortolu》标志着黛莱达正式踏上成功之路,她的代表作品有《灰烬》(Cenere,1906年)、《母亲》(LaMadre,1920年)、《离婚之后》(Naufraghiinporto,1920年)、《科西玛》(Cosima,1937年)等。其中《灰烬》曾启发一部由埃莱奥诺拉·杜塞演出的电影。